刘徐湘 | 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刘徐湘
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的跨学科培养模式建设研究”(XIA190296)
作者简介:刘徐湘,男,湖南湘潭人,云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哲学和高等教育学研究。
一、问题提出
西部高等教育相对于东部高等教育存在较大的差距,该问题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中,作为区域的均衡发展得到深入的研究。两种观点形成对峙,一派学者认为两者在数量、规模、质量上存在绝对的差距,需要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投资的力度;一派观念认为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合理的,其差距是教育与经济发展适配的结果。为了研究该差距的实际状态,潘璐璐等用国际通用的GINI 模型对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的不平衡进行了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我国东西部高等教育分布相对地理、人口、经济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不平衡性,即东部高等教育明显强于西部”。这样,怎样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的议题,一般的建议是: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资。但是在政策上支持到什么程度,怎样在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人才局部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下,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明确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选取该问题作为研究议题,通过数据分析与历史事实分析,提出缩小高等教育东西部差距的强干预选择与对策建议。
二、弱干预和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两种干预策略的界定
弱干预和强干预,作为干预方法率先在社会学研究中使用。该项研究由沈原教授领衔,他认为导源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实际上衍生出社会学的新议题:中国的“体制优势”创造的“权力”与“市场”的结合,需要找到符合中国实践的社会学解释理论。事实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保持着一致性与延续性,由于中国政治体制的优势,赢得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方社会学的一般理论很难解释这一现象,只有西方“行动社会学”框架下的“社会学干预”理论,可以尝试对该问题做社会学的研究和解释。作者认为“在探讨‘社会的生产’时,对社会学干预的方法也就应当进行相应调整:对社会自组织机制发育明显的群体,可以大致按照图海纳学派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工作,我称为‘弱干预’;但对于社会自组织机制发育缓慢的群体,则探求新的方式,加大力度,甚至设法将某些理念直接灌输进去,促成其自主性的发育,我称为‘强干预’。”按照沈原的研究,西方“行动社会学”中图海纳学派的方法仅仅是“弱干预”,而带有中国特色的体制与权力介入的干预才是“强干预”。
借鉴社会学的解释框架与对策方法,本文认为,弱干预与强干预可以作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理路与选择依据。
(一)西部高等教育强干预与弱干预概念的合理性与初步界定
1.西部高等教育干预背景与事实客观存在
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央、地方政府与高校一直保持着对高等教育的总体干预。中央政府层面,有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路一带”战略,“985”、“211”工程以及“双一流”高校建设对西部的政策倾斜,科研课题的西部项目等。西部地方层面,有各地方的西部振兴计划,面向境外的发展战略(如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桥头堡战略”),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等等。西部高校层面,有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东西部高校对口援建项目等等。
2.西部高等教育社会自组织机制发育程度有高低事实的存在
西部高等教育作为总体可以视为社会自组织系统。从外在看,它与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成自组织系统。从内在看,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育教学运作、对人财物的聚集等也形成自组织系统。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有自组织机制发育程度高低问题。一定时期西部高等教育社会自组织发育程度是客观事实,我们必须按照该项事实判断其自组织发育程度之高低。如果说社会自组织发育程度高低是判断强弱干预策略的依据的话,那么西部高等教育由于其自组织发育程度存在高低事实,就有着强弱干预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初步界定西部高等教育的强干预与弱干预。所谓强干预,是指西部高等教育没有达到内外部自组织机制发育高度成熟的程度,由此,需要采取强干预的对策,即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以高强度的干预对策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治理学校内部人财物等事务。所谓弱干预,是指西部高等教育已经达到内外部自组织机制高度发育的程度,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以低强度的干预对策处理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治理学校内部人财物等事务。
(二)西部高等教育强干预与弱干预强度标准与概念界定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判定西部高等教育内外部自组织机制发育程度的高低,怎样判断中央和地方政府、学校对高等教育干预的强度。由于西部高等教育是一个相对于东部高等教育的概念,所以以上两项判断都需要以东部高等教育为参照。根据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基本可以判定西部高等教育自组织机制发育程度低于东部,但是无法断定对西部高等教育干预的强度。
之所以我们无法断定对西部高等教育干预的强度,是因为没有干预强度判定的标准与依据。从表面上看,无论是中央、地方政府还是大学,对西部高等教育的干预强度都高于东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东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不是在缩小而是在加大,如果我们从改变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需要出发,将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异作为断定干预强度的依据,该问题就明确起来:干预强度没有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差距的效应,那么干预强度就不够,属于弱干预;如果达到了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差距的效应,便可断定西部高等教育干预强度达到了标准,属于强干预。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存在两起整体改变东西部高等教育布局,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差距的事件:一是抗日战争时期,东部高等教育向西部的战略迁移;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重要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基于该历史背景及其效应,我们将“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差距”作为标准断定干预的强度有着历史事实之支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西部高等教育干预强度标准为达到“缩小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差距”之要求。由此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弱干预与强干预可以作出进一步的界定:所谓弱干预,即没有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目标的对策与方法。所谓强干预,即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差距目标的对策与方法。
(三)西部高等教育强干预与弱干预概念界定的意义
以上界定有着明确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一、丰富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理论。东西部高等教育差异的扩大已经成为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心的论题,怎样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成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课题之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从绝对数量来看,东西部高等教育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必须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投资与干预力度。但是,加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合理,才能扭转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并没有理论的研究。本研究试图提供强弱干预的理论视角,为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提供一种理论解释。第二、为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提供实践对策。基于强弱干预的视角,可以为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现状提供实践对策思路。
三、弱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与判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后,中央与西部地方政府及西部高校都加强了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力度。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央、西部地方政府与高校对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措施
1.中央政府层面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给予西部高等教育以极大的支持。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成为中央的战略部署之一。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路一带”战略,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2018年,教育部部署启动部省合建工作,以部省合建模式支持中西部14所高校发展。标志着对没有教育部直属高校的中西部省份的部省合建机制的形成。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中,教育部对西部高校发展明确支持,首批进入一流大学的名单中,位于西南边疆的云南大学和西北边疆的新疆大学赫然在列。教育部在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中单列西部项目,支持该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2.西部地方政府层面
西部地方政府极力发展高等教育以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虽然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但是在高等教育投入等方面,西部地方政府尽了最大的努力。以四川为例,1998-2013年,高等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比例平均为3.65%,最高达4.23%,该投资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云南省的情况也是一样“2012年,云南甚至成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增长最快的省份,记录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12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增长最快的是云南省(113.87%)’”。同时,西部各省从“西部大开发”“一路一带”整体战略出发制订本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各省实际确定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2. 西部高校层面
东西部高校之间建立对口支援措施,截至2011年底,“支援高校已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94所,77%的‘985工程’建设高校参与了对口支援工作;受援高校由2001年的13所扩展到67所,覆盖了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西部各高校制定出台人才发展与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并在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工作。同时加强教学科研管理,优化人才培养质量。
以上三个层面的措施表明,中央、西部地方政府及高校都采取了干预对策,试图缩小东西部高校之间的差距。
(二)1999年、2019年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变化的现实数据分析与强弱干预判断
但现实的情况则是,三者的努力并没有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目标。我们可从两组对比数据看1999年、2019年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变化。
1.1999年、2019年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变化的数据分析
由表1、表2可见,经过20年的发展,东西部高校数量大幅增加,但是绝对数量的比例关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除民族院校西部大幅增加东部减少,理工、医药政法西部地区占比增加,艺术院校占比减少外,其他变化不大,2个年度西部高校占东部高校数量比例关系如表3。
表1 1999年我国东西部不同类别高校数的区域对比
表2 2019年我国东西部不同类别高校数的区域对比
表3 西部高校数占东部高校数百分比
由表6、表7可见,近20年的发展,东西部排名前100名高校总数中西部仅仅增加1个。
表6 2001年我国高校100强的区域组成对比表
表7 2019年我国高校100强的区域组成对比表
由表8、表9可见,2001、2019年,我国高校34个理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区域分布,西部高校占比绝对数从228减少到212,差距加大。
表8 2001年我国高校34个理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向区域分布
表9 2019年我国高校34个理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向区域分布
由表10、表11可见,2001、2019年我国高校24个文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区域分布,西部高校由21校次,减少到16校次,且第二名减少1校次,第三名减少2校次,第四名减少3校次,西部高校与东部高校的差距拉大。
表10 2001年我国高校24个文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向区域分布
表11 2019年我国高校24个文科专业前十强高校校次的东西向区域分布
从以上统计分析可见,在办学规模数量上,东西部高校差距有所缩小,在排名前100名大学数量上,西部增加1名(由12增加到13),但在反映专业质量的理科排名前34,文科排名前24中,两者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文科排名前24名的数据显示,两者之间差距拉大明显。
2.1999年、2019年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的变化的强弱判断
数据分析显示,东西部高等教育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量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质的差距反而在拉大,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中央与西部地方政府、西部高校对高等教育干预的强度及其效果。从现实的情况看,三者的努力与干预措施还没有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目标。
按照本文的理解,形成如下判断:由于没有达到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的目标,1999年至2019年20年间的干预措施总体上属于弱干预,即干预的强度不够。
四、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史实与评价
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存在两起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明显缩小的事件,一是抗日战争时期,东部高校向西部的迁移,二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三次重要的布局调整。
(一)抗日战争时期东部高校向西部的迁移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对东北、华北、东部与中部的占领,国民政府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中央首府迁移到重庆。在此背景下,“迁往陪都重庆的高等院校主要有:交通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三江大学分校,上海医学院、北平朝阳学院等22所。迁往四川成都的高校主要有:中央大学医学院及农学院畜牧医药系、燕京大学分校等9所,迁往四川其他地方的高校还有:武汉大学(乐山)、江苏省蚕桑专科学校(乐山)、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壁山)等20所,迁往云南的高等院校主要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上海医学院,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同济大学,中法大学文、理学院,中山大学(澄江),武昌华中大学(大理)等10所。迁往贵州的高等院校主要有:浙江大学(遵义、湄潭)、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土木工程学院(平越)、国立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平越)等8所。迁往广西桂林等地的高等院校主要有:同济大学(桂东贺县)、武昌华中大学(桂林)等5所。迁往陕西的高等院校主要有:由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合组西安临时大学(含河北女子师范学院)等9所。”
如此重大的战略迁移,主观上是为了保护了中国的知识精英,保护大学的师生,使得大学在西部有休养生息的机会。但客观上对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首先,体现在对西部地方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上。有的省甚至有了高等教育零的突破。以贵州省为例,在抗战之前贵州省没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在西迁高校的帮助支持下,贵州建立了国立贵阳医学院、贵阳师范学院和贵州大学三所大学”“1941年7 月,西南联大在贵州招考研究生,国立浙江大学化学工程系在贵阳、遵义两地招考研究生,这是贵州有史以来第一次招考研究生”。其次,体现在对西部已有高校的影响上,以云南大学为例,由于西南联大迁移到昆明,中国最优秀的师资与学生集中于昆明,使云南大学有了很大的发展,1946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云南大学列为最有影响的中国15所大学之一。
即使抗战胜利后,大部分高校迁回原址,但依然有部分高校留在西部。“抗战胜利后,西迁高校还为贵州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部分西迁高校或其中的院系没有迁回原地而是留在当地继续办学,如大连医学院迁到遵义后不再回迁。”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留在云南创立“昆明师范学院”,尔后成为云南师范大学。最为主要的影响是东部高校的大学精神与学术文化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二)新中国成立后三次高等教育局部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了三次大的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事件,跨越20世纪50-70年代,一是1953年完成的院系调整,二是1955-1957年完成的沿海城市大学向内地迁移,三是1964年开始,1971年结束的三线建设的高校向内地迁移。
1.1953年完成的院系调整
1953年完成的院系调整,主要是对私立大学进行改造,所有私立大学都归为公办,也拆掉了一些私立大学,如燕京大学;学习苏联模式,加强应用型工科专业,弱化文科专业,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改为工科性大学,如清华大学,以适应建国初期经济建设需要。
2.沿海城市大学向内地迁移
1955年根据高等教育部部署的“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沿海城市的很多高校的同类专业、系科到内地建建立新校,同时加强内地原有学校的专业建设,甚至一些学校的全部或部分迁至内地建校。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搬迁至西安,成立西安交通大学。在中央确定西南为无线电工业基地基础上,高等教育部迁调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等校的电讯工程有关专业到成都,成立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电子科技大学现已经成为全国名校,成为全国高校100强的前20所工科院校中,西部仅有3所之二所,西安交通大学列第3位,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列第20 位。
3.三线建设时期东部大学的迁移
从1964年开始,东部的一些高校的搬迁到中西部,附属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国防战备计划,一些名校如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分别在内地办分校,后因各种原因回迁到母校。一些高校经过“文革”的动乱时期,在中西部发展遇到困难,艰难生存并发展起来。主要有两所高校对现今高等教育布局影响很大,一所是当时已经从部队下放到地方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后南迁到湖南长沙改为长沙工程学院,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后迅速将其归于国防科工委,恢复军队编制并大力发展,成为现在的国防科技大学。一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由于脱离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管辖,迁移到安徽合肥遇到生存危机,后经过努力重新归属中国科学院,并发展为现今排名前20名的大学。
(三)对高等教育大迁移背景下“强干预”的评价
从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异分析,我们称抗战时期的高等教育迁移为“强干预”。因为大迁移极大地缩小了东西部高等之间的差距,对于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长期与深远的影响。西部已有高校的省份,增强了原有高校的实力(如云南省),西部没有高校的省份(如贵州省),创立了一些高校,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东部地区一流文化技术和人才的直接支持,奠定夯实的基础,影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长期发展。
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高等教育布局大调整,有不同的评价。负面的评价认为不利于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不利于综合性大学的建设,不利于人文学科的发展。正面的评价则认为有利于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结合,有利于高等教育向中西部的战略转移。
从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异的角度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高等教育布局调整极大地缩小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仅仅看迁移到中西部的四所高校对于中西部地方建设的意义就可以明确:西安交通大学对于西安以及西安大学群的发展与领头羊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对于四川以及四川大学群领头羊的双子星作用(一般认为四川大学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组成四川大学群的双子星),国防科技大学对于长沙大学群的领头羊作用以及在国防科技的重要作用,中国科技大学对于安徽省大学群的领头羊作用及对安徽省社会文化科技教育发展的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无论给予怎样高的评价都不为过。我们把这三次历史事件形成的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差异的对策方法也称之为“强干预”,因为它以东部地区最强的高等教育资源布局到中西部,强力缩小东中西部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并影响中西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整体发展。
五、从弱干预到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一)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强干预策略选择的理论依据
(二)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强干预策略选择的实践依据
(三)从弱干预到强干预: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策略
鉴于以上分析,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大学应重视东西部高等教育之间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从历史事件中获得东西部高等教育差距缩小的经验,强力干预东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的布局,使得东西部高等教育获得均衡发展。
作者—编辑—同行评议意见
第一轮审稿意见
审稿结论:可刊用。
审稿结论:修改后再审。
第二轮审稿意见
同行评议意见1二审意见
本文本来就写的很好,修改后文字措辞更加书面,建议发表。
同行评议意见2二审意见
文章在很短的时间内进行了修改,修改内容能够与原文融合,学术观点具有创新性,具备了刊用的条件。
审稿结论:可刊用。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一轮意见
经过编辑部会审,论文选题和观点不错,但还需要做较大修改完善:
1.逻辑结构:请调整论文的逻辑机构,使之合理,包括增加问题提出和必要的文献回顾。
2.摘要要突出新意。
3.强干预未必能解决西部高等教育的持续振兴问题,当前理论和实践界倾向于内生动力,两者如何平衡?
4.文本格式存在较大问题,请根据本刊格式要求调整。
5.酌情加上一个省部级以上相关课题。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二轮意见
选题和观点都不错。
请根据上次意见,进行深入全面的修改完善,返回再审。
审稿结论:修后再审。
编辑部定稿会终审三轮意见
请严格按照我刊投稿模板修改返回,合格之后才能录用。
审稿结论:同意刊用。